本帖最后由 景底之蛙 于 2019-12-12 10:46 編輯
寧遠一中初中拾憶一一寫在畢業慶典40周年籌備之際 文/劉杰
時光易逝,歲月催人。一轉眼工夫,初中畢業40周年了。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走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也就是安心立命,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十一月初熱心“聯絡”的同學激情滿懷開始為明年的紀念活動做籌備工作,從精心保存的影集中把發黃的畢業照(見下圖)找了出來。桂冠樓旁、千年古樟下,51名稚嫩、洋溢著青春氣息的“舜樟學子”躍然目下。仔細端詳照片,想著一個個久違的名字,看著一張張成熟的面容,思緒一下回到了40年前的校園生活,情感的閘門再也控制不住,滴滴淚水模糊了視線,不少老師已離世,個別同學也一時半會叫不上姓名…
1977年9月,秋風送爽、稻浪翻滾,近200名十二三歲的小學生隨父母挑糧擔米從七里八鄉,田間地頭走一二十公里的山路聚集到泠江河畔的縣工農中學(寧遠一中當時用名)初中部報到。這些從小生活在煤油燈下,吃紅薯絲飯度日,習慣于“光溜溜”赤腳“捉泥鰍”、“養水鴨”的農村“泥娃",在父母的打理下穿上青布服裝、汽車輪胎做的“草鞋”或購買的解放牌膠鞋,躊躇滿志地走進了丹桂飄香、燈光通明的縣城中學教室里,開啟了他們“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初中生活。
1977年,又稱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夜”或奠基之年。當時縣工農中學初中學生一個學期的學費及伙食費37元,糧票140斤。這個費用當時對于大多數農村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數據。城鎮戶口的學生憑口糧本就可換取糧票,農村戶口的學生只能以糧換票。當時一擔糧食只能換取70斤糧票,9.5元錢,農村戶口的學生需家庭上交200斤公糧才能換取140斤糧票。學生食堂的飯菜只夠填飽肚子,學生就餐用的蒸飯陶瓷缽固定人手一個并編號,按班級放置,放在蒸缽里煮飯的米一般不經淘洗直接蒸煮,表面是一層厚厚的糠殼,伙食方面一周只有一餐葷菜,大部分時間是一天兩餐酸蘿卜,由于嚴重缺乏“油水”,不少學生因營養不良停止長身體和個頭,還有的因營養跟不上不到下課時間肚子就難以撐下去了。
有人說八十年代是以夢為馬的年代,那時泠江河的水是清澈的。的確,八十年代是令人追逐的年代,值得懷念的年代,也是這一代人夢想起飛的年代。那個年代人們剛剛從長期封閉的枷鎖中走出來,思想還很單純、保守,男同學連穿一件花格子襯衫也像今天的裸奔一樣驚世駭俗。記得1979年電影《甜蜜的事業》上映后,插曲巜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歌詞中“幸福的花兒心中開放,愛情的歌兒隨風飄蕩”兩句,音樂老師在教唱時生怕同學們受歌詞影響導致早戀,特意把“愛情”兩字改成了“友誼”兩字。
在40年的時間跨度里,同學們為了生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按部就班走學而優則仕之路的,也有旁門左道另辟蹊徑的。好在現代社會早已進入信息互聯網時代,把合影照片通過微信往高中同學群一發,同學們睜開眼睛就可一一辨識出來。作為恢復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寧遠一中初中部重點班的學生,異常艱苦的生活條件,城鄉同學從服裝衣飾、穿著風格、個頭氣質上仍“涇渭分明”,個子相對矮小,缺乏營養、臉色醋黃,照片中坐一二排的同學幾乎都是清一色家住農村的學子。
歲月的滄桑,洗盡了他們青春的年華和天真浪漫。但這一代仍稱得上是新中國成立后最幸運的一代,他們趕上了國家恢復高考后知識的春天,“迎著那長征路上戰斗的風雨”中盡情地吮吸著知識的甘露。那個年代城鄉還處于二元化階段,城鄉差距一目了然;班主任老師不需要對學生過多的灌輸學習的重要性;也不用擔心學生的早戀傾向,男女同學互相間互不說話。老師只需講解一次“皮鞋"與“草鞋”,"的確涼”與“布衣”的關系,學生們便會心領神會。那個年代的農村學生常常把“跳龍門”、吃“國家糧”、穿“皮鞋”作為讀書深造最樸素的追求目標。盡管八十年代全縣初高中升學率只有10%的比例,在明確的學習目標下,初中畢業同學中仍有近80%的同學高中考上一中并大部分在本校重點班高45班就讀。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思路灌輸下,原初20班同學沒有辜負家長老師、家鄉人民的重托和期望,高中畢業后80%以上同學進入高等院校深造(當時湖南省高考升學率5%左右),其中劉志兵(三排左四)、鄧國萍(四排右三)兩同學跨入了清華大學的校門。在人才匱乏、大中專院校學生統招統分的八十年代,同學們走出校門后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大多成了求才若渴的單位爭搶的對象,同學中除鄧國萍(第四排右三)旅居美國外,劉志兵、蔣春來(三排左十)、楊增和(第三排左七)、楊智勇(三排右二)、謝志剛(三排右一)等同學通過歲月的打磨各自在自己人生的舞臺上盡情施展才華,大放異彩。
歲月有更替,往來成古今,遺憾的是照片中有兩位同學(第三排左五陳石山、第三排右五陳平)已過早的辭世…他們將再也不能參加同學們的畢業紀念慶典了,這讓同學們感到肝腸寸斷,痛苦不堪,陷入深深的懷念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