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凝聚撰青史 石鼓歌 一本寄托著徐橋父老鄉親的厚望與廣大網友的期盼,一舉填補了古鎮徐橋百余年歷史空白的綜合性文史資料書籍——《古鎮春秋》,已經出版與大家見面了!作為此書的編委之一,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此書的主編嚴燈華先生,在六月二十四日晩上,當他將27次修改版即將樣書付梓印刷的文稿清樣發到微信上,終于松了口氣。早先有編委嚴學海先生(網名:飛翔)在論壇也披露了若干實情,我要寫只能拾遺補缺,講一講出書的過程吧。
一、催生提議,眾人附合,讓承諾兌現 說起為何出書?不得不講到馮留根先生(網名:不老松)。那是去年5月,我在《徐橋論壇》文學秀臺欄目先后發了若干篇有關徐橋歷史的文章,先后得到馮先生的關注、鼓勵和支持。馮乃徐橋工商所退休干部,算是徐橋通,加之平時喜歡文學,講起徐橋一些往事如數家珍。他說,徐橋還有許多地方值得寫一寫,比如楊泗廟、泊湖昔時的土匪梁金奎等等。他感嘆:徐橋古鎮至今沒有一鱗半爪的歷史資料,與皖西南名鎮、全國重點鎮名稱極不相稱,令人扼腕嘆息。現在徐橋七、八十歲老人不多,再不挖掘搜集徐橋文史資料,愧對先賢和后人。他一席話深深地激勵了我!也是鄉愁濃烈的緣故,我與他萌生了為徐橋編一本文史方面書的念頭。今年初,我們向壇主嚴燈華先生提出了這個構想。嚴先生聞言,也早有此意,三人一拍即合。后來壇主又與劉臧壽(已故)、嚴學海先生溝通,他們也非常贊同!后續又有查德宗、唐王進、劉盛華、趙運文、張四為、劉結來等諸位先生加盟。這樣就組成了《古鎮春秋》編寫團隊,共同承擔著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二、虛心請教,廣搜資料,高標準出書 對于編寫徐橋歷史文化方面的書籍,大家都無什么經驗,心中沒底。但有一個共識:出書一定要出精品!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到盡善盡美。不是沒有經驗嗎?資深網友、德高望重的劉臧壽老師給大家出了一個點子:請朱家托老師(曾在徐小任教多年,筆耕不輟幾十年,著作頗豐,聲望日隆。)傳經送寶。經聯系,朱老師欣然應允,與諸位編委進行了愉快而坦誠的交流,回答了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有朱老師引路,大家心中有數,信心更足了。于是擬提綱、定版塊,確定專人,各負其責,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文集確定文史縱橫、民俗民風、散文小說和詩風詞韻等四個版塊。其中,文史縱橫乃重中之重。負責該版塊的是馮留根、嚴燈華先生,他二人不負眾望,披肝瀝膽。為起草大事記走訪知情者,開座談會了解實情;并到縣城有關部門查閱縣志、年鑒上有關徐橋的文史資料;反復權衡取舍、修改達幾十余次,使徐橋大事記脈落漸漸地清晰起來。
三、不計報酬,精心編輯,把住質量關 我們文集編輯團隊共13人,最高年齡70多歲、最小30歲左右,老中青結合。大家圍繞一個目標,傾注滿腔的熱情積極投入到工作中去。除壇主嚴先生外,其他人都是分散在外地,大部分同志都有自己的工作。雖然人散但心不散。都是利用晚上業余時間在手機微信中討論、修改文章、交流看法;凡文集中每一篇文章都要經大家共同確認;對于題材好,質量較優的文章優先推薦;有的好文章在征得作者同意后酌情改動,力求用詞規范,語言清麗。有多少個夜晚,大家常常為了一篇文章的詞句,甚至標點,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發表各自意見,求得統一。例如,為了調整一、二版塊標題,大家煞費苦心,爭執不下。有的同志翻出權威的《辭海》工具書,以其注釋來證明其用詞的合理之處,并說服了大家。誠如《古鎮春秋》主編嚴燈華所言:這次出書雖由他牽頭,當責無旁貸。但真正介入,編排、輯錄、改稿、聯系出版社,事無巨細,一刻都不能懈怠。大家日夜操勞,如履薄冰,一心撲在文集上,表現了崇高的風范。經過編輯組全體成員艱苦卓絕的努力,《古鎮春秋》一書終于殺青。我們雖然累點,但鍛煉了自己,也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壇主一席話當是發自內心的感悟。
四、各方支持,大眾贊助,得力量源泉 在此,我要借此機會代表編輯組向徐橋鎮黨委、政府和領導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向熱心支持出書并積極捐款的父老鄉親及廣大網友表示真誠的謝意!要特別感謝太湖縣豐華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鼎力相助! 讓我們特別感動的是,不少客居他鄉和當地的徐橋人捐款并寄語編寫組。一些感人肺腑的語言,不僅僅是對我們行動的贊賞,更是一種鞭策與激勵。它使我們的信心更足了,感到承擔此項工作的光榮和自豪。這樣的莫大的精神和物質支持,是大家戰勝各種困難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們畢生難以忘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