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居民下放戶,一個時代的悲歌 文/石鼓歌
有這樣一個群體,它由于受1968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洪流影響、裹挾下衍生的叫做“城鎮居民下放戶”。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855.jpg (46.14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他們下放的原因是 1968年12月份《人民日報》發表了《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錢》的文章,高調宣揚甘肅省會寧縣幾戶閑散居民自愿到農村落戶的典型事例,震撼全國城鄉,伴隨著最高指示,立即在全國催生了一波知識青年和城鎮居民下放農村插隊落戶的熱潮。
全國城鎮居民下放是當時左傾思潮泛濫、煽動的產物,因為這個群體有別于初高中畢業生下放,他們都是集體插隊,各級領導重視,上至省市和區縣,下至公社、大隊及生產隊不敢怠慢。
而城鎮居民下放戶因為大多數有原罪,接受安置大打折扣。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06.jpg (72.86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街道居委會動員雖然是自愿報名,但是應者寥寥,最后是定指標定戶數,完不成任務當政者無法交差。于是將那些階級成份不好“黑五類”即“地富反壞右”和無業人員作為下放的重點。當然自愿下放的更受歡迎,這些下放人員其戶口遷到農村,斷了后路 。
筆者網上查證:當年江蘇省南京市為實現全省下放10萬居民到農村的指標,采取層層動員、協迫及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法強制推行,至使10萬不會做農活的老南京人被驅使到貧窮落后的蘇北地區。在耕種收割、挖河道中許多居民累倒、生病或吃不飽飯活活氣死、病亡,釀出了許多人間慘劇;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比比皆是!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11.jpg (153.93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就拿我所住的小鎮,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徐橋鎮為例,以一家5口人算,合計下放1500人,占全鎮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下放戶走了三分之一,許多門面鐵將軍把門,頓時百業蕭條,街上人影稀疏,一幅“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凄涼情景,與昔日號稱“小上海”的商貿古鎮繁華景象天壤之別。
真要去農村有的下放戶動搖了,但已經報名不去不行,城市戶口也下了。因為城鎮生存沒有戶口就不享受油糧計劃供給,希望破滅,只有華山一條路!此時一道道催命符硬是逼迫著將他們驅趕到了農村。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15.jpg (63.1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盡管每個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年齡大的是耄耋老人,年齡小的乃襁袍嬰兒,在強大的下放政策面前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那一年暴風雪特別肆虐,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日月含愁,江山凝怨;丈夫焦慮,妻子惶恐,兒女號啼!此行前路莫測啊!
當時全國有多少家庭從千里之外繁華的都市或者鄰近的城鎮,拖兒帶女頂風冒雪,肩扛手提著衣被行李、鍋碗瓢勺來到舉目無親的農村。他們的到來與其說是增加勞動力,實則是增加農民的負擔。有的村人均田地甚少,現在徒然來了一二戶家庭,增加十來個吃飯的,人多糧油少,叫農村人情何以堪,他們對下放戶幾乎是側目而視!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19.jpg (123.1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如何安置下放戶,各地情況不同,較好的生產隊有的騰出隊屋(專門召開社員大會、堆放各種大型農具兼糧食倉儲及種子的場所)暫時安置;有的安排在四面漏風的破屋;還有的是住在蛛網密布,陰暗潮濕破舊的祠堂;更差的是將牛棚豬舍改造一下讓下放戶居住。
“屋漏偏逢連夜雨,牛棚豬舍暫棲身。”這就是當年下放戶的真實寫照!這些下放戶被發配驅趕鄉村,寄人籬下的悲慘遭遇令人哀傷,他們饑寒交迫,面對蒼天,積怨悲憤,惟有淚千行!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24.jpg (350.17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我家是徐橋鎮居民,父親在鎮縫紉社工作,全家七口人,都是吃商品糧。68年哥哥入伍當兵,屬于軍人家屬,不在下放之列。
但是在“文革”年代,由于普遍貧窮,縫紉社生意門可羅雀。由于父親一人工作,加之母親有病,家庭生活入不敷出,沒有經濟來源,日子十分難熬,全家生活己到芨芨可危揭不開鍋的地步。
此時,遇到城鎮居民下放農村的運動,每戶并發放下放費300元,人均有0.3立方米木材配給指標(需用資金購買)父親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考慮再三,決定自愿帶全家下放農村。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29.jpg (114.45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當然這其中還有另一層原因。1961年在全國三年自然災害時,由于生活艱難,父親有過一次帶全家到原籍宿松縣與太湖縣交界的賴子廟小街臨時居住做生意的經歷。
因為大躍進年代兩縣都在此地開了煤礦,宿松縣辦的叫“利群煤礦”,太湖縣開的稱“太平煤礦”。
這里有數百煤礦工人,他們的衣服需要制作、縫補,父親的手藝正逢其時,極大地解決了全家生活困境。
我家先是下放到我插隊落戶的姑塘公社雙橋大隊孫莊隊,后來母親在那里住不習慣,父親通過關系轉到原籍宿松縣河塌鄉。
沒有屋住只有破舊不堪,蛛網塵封的祠堂。打掃一下全家就這樣棲身了。我因為家庭下放也轉到宿松農村和家人在一起。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33.jpg (121.4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記得第一年過后生產隊決算結賬,我家超支300元,要知道300元在當時是一個天大的數字。全家七口人只有我和父親是全勞力 ,弟妹4個年齡尚小 ,有的正在上學,加之母親心臟病氣喘,很少出工。雖然人多但少勞力,超支是必然的。
由于我家是超支大戶,隊長發難了,在一次分糧食時提出要交現金才稱稻谷給我家。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38.jpg (277.67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想想吧那個時候沒有收入那來的錢呢?但是隊長不管那么多,說你家超支了,別人家進款拿不到錢我們工作難做。最后是二家進錢戶親戚,分別擔保,他們用分紅進款為我家抵扣超支款,解決了全家生活難題。
真的是要感謝這些叔伯們,要不是他們的善舉,那幾年我家真的就揭不開鍋了。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42.jpg (177.7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一說起早年家庭下放的事情,該鎮住紅殼山居民、七旬老人汪義祥更是激奮難平。
當年他家6口人,有父母親,哥哥是太湖縣高中學生,因身體有病,當年沒有插隊下放。二個妹妹都是徐橋初中學生,小妹14歲不符合下放年齡,大妹下放農村。他自己由于失去工作于69年初隨父母及全家 人下放到老家桃鋪公社秒楓大隊小屋生產隊。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46.jpg (177.42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下放戶到農村頭等大事是住房和柴火問題,他家事先與老家隊長溝通說好的,隊長口頭保證你家來有房住有柴火燒,因為隊里馬上做山,上山砍伐松枝雜樹解決全隊社員燒柴問題。
那年由于暴風雪的原因,道路積雪達1米之厚,行走困難,他家搬運家里雜七雜八的生活用品用了一個月時間,結果生產隊安排他家6口人住一大一小二間面積只有30平米的房子。住房破舊狹小,好在他干過泥瓦工,將房子整理加固,有些改觀,但是面積無法擴大。由于住房太小,他家每天都要安排一人去親戚家借宿。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52.jpg (437.58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柴火問題更是失望,他家到農村落戶后,隊里柴草早就一分而光。最后找隊長,他失信無言以對,說是塘壩上干枯的篦麻桿你家割了當柴燒。
回憶起這一幕幕情景,這位古稀老人唏噓感嘆:那個時代真是人性泯滅,好人難當,遭罪的更是這些底層的老百姓,真是無語問蒼天!
微信圖片_20230122075957.jpg (134.54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現年68歲原新民街區的葉幸榮女士說,當年她全家8口人,下放時她剛14歲。舉家搬遷農村袁家屋后,她立即失學了,和農村的孩子一樣蓬頭垢面日夜勞作。
天剛蒙蒙亮她不是上山割草拾柴就是切菜喂豬,幫母親開荒種地,鋤草澆水,到河里撈豬吃的野生菱荷,要不就是挑著沉甸甸的柴禾到集鎮去賣。小小年紀承擔著家庭生活的重擔,正值青蔥歲月的她飽嘗著人間的咸酸苦辣,世態炎涼。
微信圖片_20230122080001.jpg (170.76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她忘不了69年由于雨水過淫,生產隊稻谷減產,村里一個年輕的女孩潑口罵她:“就是你們這些下放戶分了我們的糧食,你們吃了全家死絕!”面對農村人的責難與辱罵她無言以對,想想自己的處境只能暗自神傷,淚流不止!
她還告訴筆者,徐橋鎮一下放建設公社的居民在村里與人爭吵,最后農村人以死要挾,那下放戶被逼自殺身亡。
微信圖片_20230122080006.jpg (139.43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家住府前選區下放戶吳**下放桃鋪公社孟家嶺,由于做不慣農村的活計,掙的工分少,全家老少缺衣少糧,又無錢做房子,一家人無法在農村呆下去,他帶家人又回到鎮南頭在人家外墻沿搭一間茅草屋艱苦度日。
另有下街居民趙群芳,個頭只有1.5米,單身帶著兩個幼小的孩子也下放到農村。因無勞力干活,成了農村的負擔,最后又返回徐橋鎮。一個近50歲的寡婦人家被折騰去又折騰回,并失去了城鎮糧油供應,一家三口吃了十幾年的高價黑糧。當然這完全是靠老大、老二兩個參加工作孩子的工資接濟,要不然生存無法維持。
微信圖片_20230122080010.jpg (290.3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更有新民選區下放戶喻金愛夫婦一家6口人,下放下橋壩圍墾農場,可能是孩子太多,身體不好,又做不來農活,沒過多久全家人又返回街上自家老屋居住。夫妻二人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更無糧油供應,為了生存他們天天起早摸黑拖著板車到50里遠的太湖山里拉柴到鎮上來賣,賺一點辛苦錢。遇到天氣不好時就在家里擺上幾張桌子招攬些從農村上街的農民歇腳抽煙喝茶,以此維持半饑半飽的生活。
微信圖片_20230122080014.jpg (113.83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還有下街孟祥賀家,他父親在山區供銷社工作,身體有病的母親拖著二個年幼的弟弟也被下放到他插隊的知青點落戶,因為無勞力,只好回城。他們一家成了黑人黑戶,十幾年來饑一頓飽一頓地艱難生存。
雖然下放戶最終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但是后續回城,下放戶街上的房屋被私人大量侵占,又加大了底層民眾之間的矛盾,使得下放戶的合法權益和心靈再一次受到創傷。
下放戶所遭遇的痛苦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我們應該痛定思痛!
微信圖片_20230122080019.jpg (168.71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由此可見當年的城鎮居民下放農村運動給成千上萬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是一曲時代的悲歌!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不折騰才是社會安定和諧的法寶;不折騰才是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定海神針!
微信圖片_20230122080024.jpg (83.28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23-1-22 08:01 上傳
注:本文撰稿汪義祥、孟祥賀先生和葉幸榮女士提供了祥實材料,并得到馮留根先生協助,在此一并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