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鼓歌_UW7kY 于 2017-5-8 00:06 編輯
本文獲家園網“我的電影夢“征文二等獎
我的電影夢
2013年7月4凌晨3點寫 文【江北第一歪才】
記得小時候,對于我一個農村的孩子來說,想看一場電影是多么興奮和好奇的事。
那個年代,要是有誰家小孩考上了大學,除了宴請老師和親戚朋友,就是晚上放一場露天電影。那時候的農村不像現在通訊和網絡這么發達,可要是哪個屋場放電影,那口口相傳的信息相當快。我們這些小孩就像過年一樣,太陽還沒有落山,就嚷著母親給我洗澡,早點燒好晚飯,準備去看電影。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有時候一高興還炒點花生,瓜子裝在我們的衣兜里。
還清楚地記得我看的第一部電影是《少林寺》。那武打的場面還記憶猶新,少林和尚俠肝義膽,嫉惡如仇,還有那武功蓋世的英雄形象深深刻我的腦海里。自從看了這部電影以后,我天天吵著父親要去少林寺去學武功,總是被他否定了。后來就常常拿個木棍追得雞飛狗跳,有時候把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打的鼻青臉腫,氣得那些小孩的父母天天找上門來告狀,我的父母只好賠禮道歉,花錢買藥,息事寧人。本來不富裕的家庭總是被我添加些格外的花費,引來了父母嚴厲的大罵,還受皮肉之苦。都怪自己對電影《少林寺》中的故事情節中毒太深。
在小學念書時候,也不記得是哪一年,也不知道是聽誰說的《世上只有媽媽好》在徐橋電影院開始上映,說看這部電影要帶兩塊手帕擦淚水;我當時不懂事,相當好奇,心里想還有這么好看的電影嗎?真想去看看是什么樣的故事情節。但是看電影要買門票,家里本來就窮,我又是個學生,哪里有錢去買門票。聽別人說買個電影票要花7毛錢。家里買鹽的錢都沒有,那來這7毛錢。突然眼睛一亮,看到了雞窩上咯咯叫響的母雞,壞算盤在心里撥打著。拿點雞蛋去賣,就這么定了。趁父母不在家的時候瞞著他們把雞蛋賣了,換回了買電影票的錢。
第一次去電影院是和我的同學一起去的。同學家比較富裕,他的父母經常帶他去徐橋鎮電影院看電影,知道電影院的位置。為了省點錢我執意要徒步去鎮上,兩人走了10里地終于到了徐橋。當年的徐橋鎮稱‘小上海’名不虛傳;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各種小吃和糕點,對于我一個農村長大的孩子真可謂垂涎三尺,是多么的羨慕。身上沒有太多的錢,只好把口水咽下肚子里。電影院位于徐橋鎮的下街頭。遠遠的看到了電影門口排成了長隊。我倆買好了票,跟在隊伍的后頭大約站了半個小時,終于擠進了電影院,電影院很大,座位從高到低一層層,一排排,我倆對號入座。不一會電影就開始放映。當放映到了差不多半個小時,我發覺好多人都拿手帕抹眼淚。很可能當時是受環境和氣氛的影響,也情不自禁莫名其妙的流出了淚水,但我的淚水不知道為什么流。更可笑的是我那同學還在電影院里大嚎起來,比人家哭喪還傷心。但當時總是感覺這個電影也沒有值得流淚的地方,后悔花了7毛錢。后來,我拿家里雞蛋賣錢去看電影的事還是被母親知道了,挨一頓皮肉之苦,給牛割三天青草,不許去上學。想想現在的孩子和我們那時候生活,我還是有很多感慨。
我清楚地記得我家也放過電影,是哥哥考上大學那年,本來貧窮的家庭就沒有什么錢,還要往臉上貼金。在農村要是誰家小孩考上了大學,做父母的臉上也有光,鯉魚跳龍門,光宗耀祖,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記得那時,我的父親把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賣光了,還到親戚那里借了不少錢,一是為了準備哥哥上大學的學費,二是也要辦酒席放電影慶祝一下。按照我父親的話講,叫人窮志不窮,別人家能辦的起酒席,放得起電影,我家再窮,砸鍋賣鐵也不能讓別人瞧不起,雖然我為辦酒席的事情忙前忙后有點累,但那好看的電影怎么能少得了我呢。
漸漸長大了,由于窮苦,生活的壓力,坎坷的人生,現實的生活叫我不得不遠離電影,有時候一年也看不上一次電影。生活條件好了買了電視和VCD,偶爾買張碟片回家看看電影,有時候看看央視6臺的電影頻道。隨著電腦的普及,電影也跟做走進了千家萬戶。在家里就能看到形形色色的電影,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兒時那種感覺。
光陰似箭,轉眼到了新世紀的2013年,聽說我太湖縣城新建了個‘花亭湖國際電影城’。我給全家做了總動員,決定去看一場和諧團圓的電影,老父老母像小孩一樣高興的合不攏嘴。他們說徐橋鎮沒電影院,到哪里去看呢?我說太湖縣城新建了個‘花亭湖國際電影城’,還有3D影視廳,這樣新鮮的名字老父母像我小時候那樣的好奇。我們全家有個約定。相聚在花亭湖國際電影城。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看電影也不是什么夢。不過到花亭湖國際電影看場電影,是我全家的電影夢,也是我的電影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