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戰劇的審美破局
——從《父親的身份》談起
諜戰劇作為深具本土特色的電視劇類型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首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便取材于諜戰故事。新世紀以來,熒屏上接連涌現出《暗算》《潛伏》《黎明之前》《懸崖》《偽裝者》等一批各有千秋的高水準之作。與此同時,創作者一窩蜂對此類題材進行過度開發,也導致了創意枯竭與制作雷同,甚至一度滋生出淪為笑柄的“神劇”“雷劇”,諜戰劇從曾經的輝煌走到了當下的困頓。令人欣喜的是,近期《父親的身份》登陸央視一套后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和美譽度,以創新的審美思維為諜戰劇涂上一抹久違的亮色。
一方面,該劇的畫面和敘事帶有強烈的電影化特質。音效、服裝、道具、場景的精致細膩自不待言,人物表情動作的近景和特寫處理也頗具穿透力,令觀眾更真切地體察到命懸一線之時的復雜情形和微妙心理波動。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全劇高度集中的故事線索幾乎將“強情節”發揮到了極致。雖然精心設置了共**、國民黨及其內部不同派系、美方、蘇方等多股勢力纏繞博弈的復雜關系,但在主體線索上始終緊緊圍繞“父親的身份”所引發的殊死較量這一戲核,以俞北平和鄭翊的對手戲為核心來鋪展情節、設置沖突。其間,仿佛是兩位高手在舉棋對弈,那種“走一步看十步”的燒腦和“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刺激讓人大呼過癮。這種典型的“小切口,深打井”敘述模式,與之前一些“多線并進”且試圖面面兼顧的諜戰劇有所不同,在深入而持續地吸引注意力方面確有獨到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