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id="sskcg"><dd id="sskcg"></dd></input>
  • <abbr id="sskcg"></abbr>
  • <abbr id="sskcg"></abbr>
    <s id="sskcg"><tbody id="sskcg"></tbody></s>
    <abbr id="sskcg"></abbr>
    <table id="sskcg"><tbody id="sskcg"></tbody></table>

    徐橋論壇

    標題: 名鎮稗史 [打印本頁]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5-22 14:19
    標題: 名鎮稗史
    本帖最后由 石鼓歌_UW7kY 于 2019-4-2 21:58 編輯

    名鎮

    作者:石鼓歌_UW7kY


            我的故鄉一一太湖縣徐橋鎮位于皖西南太(湖)、宿(松)、望(江)三縣交界處,瀕臨泊湖,物產豐饒,山青水秀。上世紀60年代以前一直是省內重鎮,安慶名鎮,人稱“小上海”。昔日繁華昌盛可見一斑。

           徐橋古稱“鐵龍鎮”。它的輝煌在上世紀60年代后逐漸消逝,更準確地說自1954年那場洶涌浩大的洪水,徐橋下街即“龍口”被水淹一月之余。此次水患太宿望三縣都遭了災。二年后國家在望江華陽長江大壩上修了大閘,切斷了長江水源,也切斷了徐橋輪船通江達海的歷史。

           徐橋雖獨處一隅,其特產“土布”、“泊湖銀魚”和“青魚干片”作為此地名片曾風光近百年。


            然而,解放后由于“左”的影響特別是經歷“文革”和學生及大批城鎮居民下放,徐橋鎮人口銳減,百業蕭條,該鎮的衰敗端倪己顯。

            我自68年10月離開徐橋鎮,后來在外地工作和居住。離開家鄉后隔三五年都去那兒探訪,故鄉的蕭條一年甚是一年。直到前年秋天,我到小鎮自北往南行,街上除僅有少數店鋪門可羅雀外,越往下行目睹的是“十室九閉”、“墻倒屋頹”。鎮上電影院曾是熱鬧的場所但門窗洞開,近似廢墟,居民在此飼養雞鴨......啊!高高的馬頭墻在暗自垂淚,仿佛向世人訴說今日之哀傷!

           兒時小鎮是熱鬧的。夜晚路燈閃亮。每逢暑天傍晚家家戶戶將涼床、竹椅擺在自家門口納涼,大人聊天,小孩追鬧成街市一景。逢年過節更是孩子們狂歡的日子。端午節龍舟比賽有近百年歷史。春節期間四鄉八村的農民舞龍隊一撥又一撥上街表演,從初二一直舞到初八,煞是熱鬧。記得我們年幼的一批頑童在大孩子的帶領下自扎小“草龍”挨家逐戶討喜彩,玩的就是心跳。鎮上有一批黃梅戲曲愛好者,節日期間演出傳統的“打豬草”,“鬧花燈”和王小六磨豆腐”等劇目,百看不厭,觀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現在這一幕幕都成為歷史,令人唏噓不已。

           追溯徐橋鎮的歷史,據傳說和史料記載,該鎮始建于清咸豐年間。

           徐橋最早名“徐家嘴”。北面是山丘,其坡地傾斜延伸至南泊湖邊,三面環水,南北長約五六里,東西寬約一里。早先荒埂上僅有漁夫和徐氏鐵匠在此謀生。

           這一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元未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歷戰數年。安慶諸縣成了朱元璋的戰略后方。徐家鐵匠鋪歸附軍營為朱的部隊打造兵器,徐氏先人為大明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徐氏先輩有的被封為地方士紳。

           清代道咸年間“洪楊”起事,安慶府所屬縣治幾度被太平軍占領,形成割據局面。徐家嘴一帶曾一度被太平軍將領石達開、陳玉成所部控制,徐家嘴鐵匠舖近百名師傅被強征加入太平軍部隊,成為其軍備后勤人員,為“長毛”沒日沒夜打造兵器,其西邊河靠北“鐵屎灘”遺址就是明證。后來湖南湘軍在曾國藩的統領下于1861年初攻克安慶,從此安徽“長毛”之亂終于平定。

          曾國藩駐扎安慶,目睹江淮生靈涂炭,經濟凋敝,上書朝廷賑災救民,重振地方經濟,建議在水陸交通重點地區建設貿易重鎮,咸豐帝閱后準奏,提請內閣草擬文書撥銀資助;再是發動安徽士紳獻計獻策,出錢出力,大力發展地方經濟。

           朝廷重視經濟,安慶府發文曉喻全省,時值徽商汪廷璋、王勉齋捐資助建。當地士紳及徐家鐵匠舖族長提議出人出力資助,并草擬一份打造徐家嘴新鎮規劃藍圖上報縣衙省府。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1862年春夏之際,浩瀚的泊湖風平浪靜,浮光躍金。一艘風帆大船停靠獅子山下,當地士紳及徐氏族長一行早在獅子山腳下恭候。省撫臺大人、縣臺大人和徽商及風水先生一行20余人靠岸下船。此行是考察。眾人登臨山頂遠眺,徐家嘴盡收眼底,果然風水不凡!它象虬龍隱臥泊湖邊,蠢蠢欲動。“神龍抬頭,必興百年!”風水先生脫口而出,眾人點頭稱是。縣臺請風水先生賦名,“金龍如何?”風水先生自信滿滿地說道。“大膽!”撫臺大人一臉嚴肅:“爾等知曉,我大清乃金后裔,吾皇乃真龍天子,爾等用'金'乃蔑視皇上。”此話一說眾人下跪請求開恩。撫臺大人順水推舟,“今論大事,不追究爾等,平身吧!”眾人感謝撫臺大人心懷寬大,商議氣氛慢慢融洽。風水先生不敢造次,取名之事一籌莫展。此時徐家族長趨前插話:“啟稟大人,小人在徐家嘴土生土長,冠名‘徐家嘴’如何?” “粗俗!名與地形不符!”縣臺大人打斷族長之說。族長靈機一動趕緊回道:“ ‘鐵龍 ’如何?”見二位大人沒有反對,族長接著說道:“請諸位想想建 ‘鐵龍鎮 ’除了木料、磚瓦和砂漿外,最主要的是靠千千萬萬顆鐵丁、鐵篐固定木榫,做這事是我徐家鐵匠的拿手絕活。”眾人微微點頭,撫臺面露喜色,說道“可以一議。” “大人!此名不吉,鐵易生銹,難保百年啊!”風水先生憂心忡忡地說道。“你不是夸興旺百年嗎?我看足夠!誰能保證百年之后 呢?”撫臺大人一言九鼎,眾人無語。


            歷經七八年努力,鐵龍鎮初具規模。一座長達五六里的徽派建筑鱗次櫛比,蜿蜒向北,拔地而起。高高的馬頭墻黑白分明,格外醒目;麻石條的路面平整通暢。店舖大小不等,小的三進一廳,大的三進兩廂一廳,依土坡建造。遠望氣勢如虹,婉若游龍,昂首騰飛。這一年連接宿松地帶的西邊橋壩建成,再后來東邊橋壩和通往望江方向的下橋壩也相繼建成。下橋壩與獅子山相聯,互相呼應,風生水起,相得益彰。

           清末,鐵龍鎮聲名遠播,荷蘭人來此建立了天主教堂傳播西方文化,禮拜的祈禱聲在鐵龍鎮上空回蕩;名曰“龍珠”的巖石山丘建起了“楊泗廟”吸引善男信女頂禮膜拜,終年香火不斷。此時的鐵龍鎮洋教與佛教落地生根,相輔相成,中西文化和諧交融。

           鐵龍鎮西邊河日日千帆云集,碼頭一派繁忙景象;街市每天人如潮涌,南來北往的客人在此洽談生意。那時鎮上“天一” 、“天茂”商號交易日進斗金,紅紅火火,如日中天。太宿望三縣是產棉區,“家家紡紗,戶戶織布”遍布城鄉。其拳頭產品“土布”名躁一時,成為南北客商的首選。記得上世紀60年代我的內衣是土布做的,冬天暖和、夏季涼爽,越洗越白,很是耐穿。

           然而,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割資本主義尾巴”,“杜絕小農經濟”的年代,市場商品奇缺,徐橋的土布特產被禁止上市和農民出售,但地下黑市交易仍很頻繁。

           我少時常常到鄉下舅舅家去,要路過西橋壩一條從徐家行屋至孟家嶺不足三四里的土路。經常目睹附近農民拿著自家織的土布在路邊,三人一伙、五人一群招呼路人,吆喝賣布或是糧票兌換,但天天有鎮稅務人員到那里去截攔,沒收。我忘不了那一幕:一個寒風刺骨的下午,一位年齡約十三四的小姑娘牽著五六歲的小妺妹在冷風中啼哭,姐姐牽著妹妹向徐橋鎮方向走去,大人問其緣故,姐姐說,娘生病了,無錢住院治療,想靠賣土布的錢給母親抓藥,現在布被稅務所沒收了,她倆去稅務所求情,將布退給她們......這一場面,回想起來令人心酸不己。

           卻說民國時期,太湖藉安徽省省長呂調元一行到鐵龍鎮視察,目睹鎮三橋年久失修,行走不便,影響交通,倡議拓寬加固。時在鐵龍鎮的徽商及地方士紳積極響應,捐資助力,三橋整固加高,使道路通暢。不久又建成輪船碼頭通了小輪,為該鎮的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鐵龍鎮名特產穿泊湖、通長江,商貿走廊直抵安慶、江浙、蘇杭腹地。古人形容“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如雨。”鐵龍鎮的盛況實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鐵龍鎮何時更名“徐橋鎮”,據傳,解放后徐氏族人進言人民政府,稱徐氏先賢修橋架屋,造福鄉里證據確鑿,更名符合民意,順里成章。

           徐橋鎮從1868年建成至1968年正好100年,風水先生的話一語成讖。天意乎?人禍乎?




    作者: 跟著感覺走    時間: 2016-5-23 17:50
    長知識,支持樓主,點贊
    作者: 跟著感覺走    時間: 2016-5-23 17:53
       徐橋古稱“鐵龍鎮”這個很多人都不知道。
    作者: 不老松    時間: 2016-5-23 19:21
    鼓歌先生文筆精,字里行間懷鄉情,雖知其名未曾面,但見文章知其人,
    作者: 裝飾空間136    時間: 2016-5-23 19:25
    長知識,我從小就生長在徐橋鎮邊,從一年級就在徐小讀書到今天有50
    作者: 裝飾空間136    時間: 2016-5-23 19:28
    年了,我還是第一次,聽講是鐵龍鎮,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5-23 20:35
    謝謝樓上三位鼓勵!呵呵,都是鄉愁惹的禍,小鎮影像揮之不去,寫寫小文抒發情思。
    作者: M愛娟145    時間: 2016-5-23 22: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平安快樂就好!    時間: 2016-5-24 12:52
    我聽老人說過,鱗肥廠靠近河邊的那個院內是叫鐵石癱,槍斃人都是拉倒哪里去槍斃!
    作者: 跟著感覺走    時間: 2016-5-24 13:03
      樓主多寫點介紹徐橋歷史。
    作者: 不老松    時間: 2016-5-24 14:37
    鐵石灘也稱義山,解放前徐橋商會出資向葉族購買的墓地,主要考慮徐橋住戶來自四面八方,徽州人買徐橋供肖社商坊一塊,叫徽停池是墓地,
    作者: 中億公司Mr.mao    時間: 2016-5-24 15:07
    在我少年時代,去徐橋是天天盼的事,老百貨大樓門前賣茶的老奶奶,紅塔山老街的散裝冰水,路邊推自行車賣冰棍,這些都是兒時愛去的地方,后來在一中讀初中,畢業后去過學校一次,如今找不到門。
    作者: 不老松    時間: 2016-5-24 16:59
    不叫徽停,停應改為陵
    作者: 洪流    時間: 2016-5-24 22:35
    長見識了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5-25 20:06
    跟著感覺走 發表于 2016-5-24 13:03
    樓主多寫點介紹徐橋歷史。

    謝謝你鼓勵。徐橋自建鎮至今這段歷史當然可以大書特書,熱愛家鄉、善書者應盡力而為,想讓某段歷史不會遺漏只有靠仍活著健在的所有人,當然老人就是活著的歷史,他們更有責任述說歷史。作為老一輩人包括我自己文革那一段對于我來說是刻骨銘心,那個年代劫難、內斗、迷茫以及人性的缺失及閃光我仍記憶猶新,是可秉筆直書,為徐橋留下慘痛的一頁,目的是不讓災難重演,更能留下可信史料,同時更豐富徐橋的歷史文化。這當然是當前最欠缺的。因此,發動更多人訴說歷史論壇責無旁貸,應共同呼吁。你,我猜想是個盡責的編輯,刋登了多篇介紹徐橋早己及失傳的手藝及名特產,不錯,圖文并茂。建議一點,在介紹此手藝和名特產,指名是某店某人或某街道某一群體。據我所知制秤者在府前選區上街,叫王永龍,他從小就開始學制秤,子承父業,那時生意興隆。如文中提到他定會勾起許多人的回憶。瑣碎嘮叨,與你交流,不妥之處請指教。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5-25 20:09
    M愛娟145 發表于 2016-5-23 22:35
    我為樓主點贊!

    謝謝鼓勵!向你問好!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5-25 20:30
    查永華 發表于 2016-5-24 00:03
    鐵龍鎮是解放以后改名為徐橋鎮的,我舅舅曾經當過鐵龍鎮的鎮長,那是1950年前以后。 ...

    我應謝謝你!你為徐橋鎮原名叫“鐵龍鎮”提供了又一有力證據。令我大惑不解的是我愛人叔叔現80多歲,原土生土長徐橋人,49年后參軍上了軍校,現在外地居住,當我將此文給他看,他說自己從未聽講過徐橋叫鐵龍鎮,一直叫徐家橋,我聽了實在沮喪無法說服他。有你一說,為徐橋鎮名歷史變遷提供了又一鐵證。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5-25 20:46
    留根 發表于 2016-5-24 14:37
    鐵石灘也稱義山,解放前徐橋商會出資向葉族購買的墓地,主要考慮徐橋住戶來自四面八方,徽州人買徐橋供肖社 ...

    你這一說勾起了我兒時的記憶。少時那里平墳有印象,有一天晚上伙伴們相邀去那兒看熒火,閃閃爍爍,覺得好玩。長大才知道因是墓地,人體殘骨含磷,所以產生磷火,當然也有是熒火蟲閃光。
    作者: 不老松    時間: 2016-5-26 10:43
    在計劃經濟年代,古鎮徐橋社會商品零售額佔全縣財政四分之一,對全縣財政貢獻巨大,被國家工商總局列為全國206個農村集市貿易聯系點之一,商品性土織土織是安慶地區有名的三橋之一(潛山縣三橋,懷寧縣錢橋,太湖縣徐橋),徐橋工商所按國家工商局規定,每季度將徐橋鎮集市貿易成交額,農付產品及工業品成交數量,價格等按季匯總上報
    作者: 不老松    時間: 2016-5-26 11:17
    補充一點,徐橋鎮商品性土紡土織是三橋之一,在國務院榜上有名,據說周總理有所了解,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5-26 11:32
    留根先生,你對徐橋的經濟發展了如指掌,如沒講錯你曾在徐橋稅務和工商局工作過。的確在小農經濟和計劃經濟時代徐橋的“土布”俗稱“老布”很有名很暢銷,在皖贛浙蘇一帶很受歡迎,此布可以染印成各色。我寫此文有點遺漏,即“老布”的暢銷少了幾句話,你的評論補充彌補了此文的不足,謝謝先生!
    作者: 不老松    時間: 2016-5-26 12:19
    鼓歌先生,您好,我也是土生土長古鎮的,原就職工商系統3c余年,曾參與縣工商志編寫,對徐橋鎮商業歷史變革略知一,二,徐橋鎮已沒有昔日輝煌,我們無奈,
    作者: 跟著感覺走    時間: 2016-5-26 12:48
    留根 發表于 2016-5-26 12:19
    鼓歌先生,您好,我也是土生土長古鎮的,原就職工商系統3c余年,曾參與縣工商志編寫,對徐橋鎮商業歷史變革 ...

    留根先生是工商系統老領導老前輩。。。。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5-26 13:32
    留根 發表于 2016-5-26 12:19
    鼓歌先生,您好,我也是土生土長古鎮的,原就職工商系統3c余年,曾參與縣工商志編寫,對徐橋鎮商業歷史變革 ...

    留根先生,您好!久仰先生大名,如未猜錯先生貴姓馮?如猜錯道歉!先生長期在工商系統工作對徐橋經濟的發展應是了如指掌,你是活的歷史見證人,希望你能為古鎮的歷史書寫光彩的篇章,將來為徐橋鎮史特別是經濟發展史你是最有發言權,也是為后人積累可信史料,功莫大焉。期待先生大作問世!握手!
    作者: 不老松    時間: 2016-5-26 17:17
    鼓歌先生您對我過獎丁,受之有愧,本人鄙姓馮,退休在家閑暇無事,在論壇上湊熱鬧,對家鄉一份感情說一說,心情要舒服一點,徐橋鎮目前狀況之所以存在,諸因素構成,一言難盡,百姓無奈,冒瞇問一下先生,我只知人不知其名,我發現您的大作后,深受感動,在家到處打聽沒有著落,在論壇上相識幸會,幸會,我學疏才淺應向先生討教,再會,
    作者: 一分鐘以后448    時間: 2016-5-26 17:25
    徐橋現磷肥廠原名鐵石灘  也是徐橋祖墳山   現在都是高樓大廈啦  
    作者: 包子大叔13    時間: 2016-5-26 17:27
    從來末聽說個,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5-26 19:14
    留根 發表于 2016-5-26 17:17
    鼓歌先生您對我過獎丁,受之有愧,本人鄙姓馮,退休在家閑暇無事,在論壇上湊熱鬧,對家鄉一份感情說一說, ...

    果然是馮留根先生,我就是楊曲開的大弟曲華。記得十幾年前在安慶回徐橋的客車上遇到您,后來是曉慶考上大學宴會時再相遇。如今在網上相識,幸會,很開心。我退休后與愛人在上海與兒媳在一起,幫忙照看一下孫女學習生活。閑暇時間微信或上網,或寫點文字東西打發時間。人老了對故鄉自然關注,那份鄉愁是任何漂泊在外的游子都共同擁有的情懷。誠如你所說在論壇上湊份熱鬧,也是一份精神寄托。先生實乃謙虛對我過獎,權當鞭策與激勵,以后要時時請教先生,并期待先生寫寫徐橋往事,先生的文筆我也是了解的。祝先生快樂,全家幸福!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5-26 19:35
    洋媽 發表于 2016-5-25 20:27
    我也是徐橋土生土長。對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

    月是故鄉明。熱愛故土是每個土生土長的徐橋人共同的情懷。
    作者: 純農民    時間: 2016-5-26 21:02
    還是第一次聽講徐橋原名叫鐵龍鎮,長知識
    作者: 不老松    時間: 2016-5-26 21:50
    哈哈,水淹龍王廟,自家不認識自家人,曲開夫婦去小慶處,我時有短信來往,保持聯系,我退休后在家練練字,拉拉二胡,上上網,日子過得清閑,徐橋鎮對東湖進行擴建改造,現在又有新貌,老街改造還未進行,這要看政府的作為],陪伴孫女也蠻辛苦,保重自已,多多聯系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5-26 23:04
    留根 發表于 2016-5-26 21:50
    哈哈,水淹龍王廟,自家不認識自家人,曲開夫婦去小慶處,我時有短信來往,保持聯系,我退休后在家練練字, ...

    確實打斷骨頭連著筋,都是自家人,也叫做山不轉路轉,恰好碰到一起了。哥嫂去了廣東我知道,并通了微信。您的興趣還很廣泛,書法、音樂既是養生之道也是髙雅的一門技藝,為您點贊!晚安!
    作者: 不老松    時間: 2016-5-27 07:25
    跟著感覺走網友,謝謝您對我的關注,其實我是一個很平淡的退休老人,進入古稀之年,懷著對家鄉古鎮摯著情感,將自己耳聞目睹,所見所聞在網上與大家共同分享,凝集大家共識,盡出自已微簿之力,別無他愿,請多聯系,共敘桑梓之情,謝謝,
    作者: 紅山佬    時間: 2016-6-30 00:59
    我是在徐家橋出生的老人了,曲華寫的徐橋叫鐵龍鎮我也未聽說過,是否你從其它古籍上有考呀?我只知和尚,道士做法事時的告諭上稱之謂鐵龍鄉。或我記憶有誤吧!另外,徽寧池不叫徽陵池,是徽州,寧國,池州,三府商人合建之墳地的簡稱。江新德老人親口對我講過。以上所言供參考。我意有機會回徐橋,見見幾個老人多問問,唉!我們的父輩!真正的老徐橋所在無多了!我是你哥哥的玩伴i能猜出我來嗎?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6-30 15:37
    紅山佬 發表于 2016-6-30 00:59
    我是在徐家橋出生的老人了,曲華寫的徐橋叫鐵龍鎮我也未聽說過,是否你從其它古籍上有考呀?我只知和尚,道 ...

    首先謝謝紅山佬大哥對拙文和徐橋鎮歷史的關注!您是誰?我還是費思量。與我哥同齡或大一點的也就二三個,都是隔壁鄰居或對門,隔壁石紅哥二兄弟,對面是德保哥,都是老街鄰,哥哥的幼時玩伴。我猜想大概是石紅大哥,講錯了見諒!
           你對徐橋鎮歷史的關注我很欽佩。我寫此文前對徐橋的歷史沿革也不是很熟悉。我寫《名鎮稗史》的目的是退休后回到故鄉,目睹街市冷落衰敗的情景,我很傷感,但同時又勾起了我少年時代的回憶。當年的繁榮與現時的蕭條形成強烈的對比,所以我嘗試著寫了此文,以引起故鄉游子的鄉愁;同時也是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對家鄉的關注,各抒己見,抒發對故鄉之愛。
           寫作此文我參考了原徐中教師、太湖文史辦編委寫的《徐橋蔭福子孫輩》一文對徐橋地名的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6-30 15:51
    (接上)演変。該文指出“解放前,徐家橋曾一度叫鐵龍鄉、鐵龍鎮;解放后改名徐家橋,一直沿用至今”。此文發表許多人不知徐橋鎮原來叫鐵龍鎮。但網友查永華留言說他舅舅解放前當過鐵龍鎮的鎮長。此說也佐證了鐵龍鎮事實的存在。最后補述一下:原徐中教師、太湖文史辦編委是楊太恩先生。最后,祈愿紅山哥身體健康,快樂幸福!
    作者: 紅山佬    時間: 2016-6-30 18:13
    哈哈!猜不到啊?紅山佬!顧名思義,我是長住紅殼山的人呀!與你哥是玩伴,其實與你也熟呀!我是汪義祥呀!一生住徐橋,和徐橋有不能割舍之情!看徐橋之現狀,心疼啊!想幼時的徐橋何等繁榮興旺!三縣交界,水陸交通!商賈云集,百業昌盛!有小上海之稱!五十年代初,縣內五大商業公司總部均設于此!外埠人士只知徐橋不知有太湖!俱往己!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6-30 19:40
    紅山佬 發表于 2016-6-30 18:13
    哈哈!猜不到啊?紅山佬!顧名思義,我是長住紅殼山的人呀!與你哥是玩伴,其實與你也熟呀!我是汪義祥呀! ...

    我還真沒想到是您。您原來在徐橋建筑公司工作,文革時常在一起,想想也快五十年,彈指一揮間,往事不堪回首。您對徐橋風土人情,各色人等都了解很深,我還沒想到解放初縣三大物貿公司在古鎮駐點,說明徐橋經濟紅火,可惜后來衰退,這有多方面原因。如今政府招商引資重振古鎮雄風,是好消息。想來你也鄉愁很濃,也可動動筆,寫一些熟悉的人事及徐橋風土人情也是一大快事,以文會友也很有趣,不知您有此雅趣,先生的談吐不一般寫寫短文不在話下。另,我向您請教原徐橋派出所那個矮個張所長,是太平鄉原煤礦附近的人吧,你知他何時退體的,那時派出所共幾個人?我想寫一下他。
    作者: 紅山佬    時間: 2016-6-30 23:38
    曲華老弟!久違了!文革之時,年少迷茫,不知對錯!故枉記之!當成長經歷中的教訓吧!徐橋!我的母親!我生長于斯,將必逝于斯!永存心中!我五歲入學,識事較早。小時頑皮,大街小巷,無處不去,商鋪做坊,隨意閑逛,連煉鐵爐煙簡頂也是我常登之地!所以對于徐橋我是太熟悉了。但我學識淺薄,文學根底不行,只能為老弟寫史提供一些知道的素材。你所問的那個張所長,因我也下放農村十年,他可能后來調到別處了。何時退休也丕太清楚...你可問留根兄。如不棄?需.我提供其它方面的,可聯系我微信,告訴我你的微信號我來加你!不成文,見笑了,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7-1 08:20
    汪大哥,看您敘說行云流水,脈絡清晰,語言豐富,就是太謙虛。也不多說了,我的號碼:15800528385您撥此號直接添加。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7-1 16:42
    留根大哥,近段時間忙什么呢?我有事想求助您,能加微信嗎?你的微信代號多少?我撥過去。
    作者: 江北第一歪才    時間: 2016-7-4 20:17
    欣賞,文筆真好。學習老師佳作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7-4 21:20
    江北第一歪才 發表于 2016-7-4 20:17
    欣賞,文筆真好。學習老師佳作

    謝謝歪才網友,您才是論壇的大家,久仰!我看了你的許多佳作,受益匪淺。您剛才的一篇詩作正在欣賞。
    作者: 不老松    時間: 2016-7-11 10:38
    徐橋派出所六十年未只有三人,所長吳傳宏係宿松縣涼亭附近人,以去世,警員一個叫張金全,后調稅務部門是太平煤礦附近,另一位負責內勤的吁程松柏系太湖山區人,此人健在,從公安系統退休,估計年另70有余,張金全值得一寫,他勤勤懇懇,夏天不僱酷熱,經常在碼頭水邊抓小孩玩水以防事故發生冬天不僱嚴寒冒大風大雪,邊敲鑼邊喊抓賊,一人吃苦保百姓安全,
    作者: 不老松    時間: 2016-7-11 10:52
    我號碼17730262696,請多聯系
    作者: 紅山佬    時間: 2016-10-10 00:57
    最近看到一則消息,家鄉徐橋鎮被評為全國重點鎮!感到欣慰!但仔細一看在安慶市被評的十四個鎮中竟然都是以前不出名的小鎮。只相當于以前徐橋鎮下的姑壙,桃鋪。更比不了太湖縣的小池,彌陀了!有的只相當于孟家嶺,好漢凸!到底怎么了?是我們落后了?還是人家發展了?以前徐橋區的書記可是付縣級呀!可那些鎮有的以前可是大隊,小隊以下的路邊小屋場啊!竟然都成了重點鎮!難道不應引起我們的感慨啊?!!!
    作者: 石鼓歌    時間: 2016-10-10 11:12
    紅山佬 發表于 2016-10-10 00:57
    最近看到一則消息,家鄉徐橋鎮被評為全國重點鎮!感到欣慰!但仔細一看在安慶市被評的十四個鎮中竟然都是以 ...

    俗話說,船小好調頭,窮則思變。大有大的優勢和難處。比如徐橋鎮從繁榮走向衰落是有其各種原因,但我認為在改革大潮的裹挾下,一個地方不能固步自封,安于現狀,應在衰落中尋找機遇,當然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為汪大哥滿腔的思鄉之情,您與許多關心故鄉振興的游子一樣,愿徐橋鎮借全國名鎮命名的東風再度崛起!
    作者: 天山老叟_NJZV    時間: 2019-11-14 00:51
    石老先生博古通今,受教了,拜讀先生好文,滿滿正能量,祝先生永遠快樂。




    歡迎光臨 徐橋論壇 (http://www.xhhmal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衣|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高潮插的我好爽再干噢在线欢看|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四虎成年永久免费网站|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免费福利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2018| 国产成人啪精品| 久久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里番肉本子同人全彩h|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a三级三级三级| 免费a级毛片无码|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狠狠躁躁天天躁| 另类欧美视频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激情六月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韩国二级毛片免费播放| 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99页|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第一人称|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青青草91久久国产频道| 性生活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 一个人晚上睡不着看b站大全| 翁止熄痒禁伦短文合集免费视频| 富女玩鸭子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网站| 91麻豆最新在线人成免费观看| 无遮挡全彩口工h全彩|